回到未来

吸引我的就是这个题目。

一直以来我们都说想回到过去,多半是渴望再次回味曾经经历的美好时光,哪怕能够像是一个旁观者一般观看曾经的一切,也是无限美好的事情;有的人渴望回到过去,挽回自己犯下的过错,因为时间让他倍受了煎熬,如果能够挽回,便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……

又扯远了,当我第一次看到《回到未来》这个题目,总怀疑是翻译出了错,既然是“回到”,只能是“过去”,怎么是“未来”呢?可是再想想,也不是没有可能,如果更换参照时间,这个人是来自“未来”的,那么“现在”对于这个人来说,就是“过去”了。哦耶,有意思。

一共是三部曲,其实第一部早就看过,隐约中好像记得那个时候还是念小学吧,当时对里面的汽车很感兴趣,输入一个要去的年代的时间,加速汽车,就可以到达。拉拉一直有着一个关于时间的情节,很浓,解不开,终于又有了好的心情,耐着性子把三部全看完。于是就很开心。

开始讲故事了,听好:

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女,1985年的马丁和博士去往2015年,随手买到了当时的《体育年鉴》,里面有20世纪后50年所有体育项目比赛的结果,只要弄回去,便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,结果被父亲的死对头贝夫发现了车子的秘密,偷偷去了一趟1955年,把年鉴给了他过去的自己,马丁和博士回到1985年,发现整个世界已经被改变,因为从1955年开始,贝夫便不断发财,1985年已经控制了整个社会,为了挽回这一切,马丁和博士又坐上时间机器,赶往1955年,去阻止年轻的贝夫拿到《体育年鉴》,终于把它烧毁后,博士却被雷击中,和时间机器一同消失,把马丁留在了1955年,这时候马丁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件,是来自70年前的,原来博士被雷击到了1885年,在那里他不想再回来了,车子也修复不了,他把车子埋在了一个地方,让马丁找到1955年的博士,一起去修复它,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年代1985年,于是马丁又有了希望,可是他却得知了博士将在1885年,就是写信后的5天,被枪杀了,于是马丁前往1885年,去救博士,经过一番地搏杀,马丁也改变了自己的性格,不再冲动,终于回到了1985年,而博士,也找到了他的真爱,从此穿越于时空之间,潇洒万分。

天哪,三部曲的电影用这么一段话写完它,我自己都看得有点晕了,这个故事的编写是如此的严密,我找不到一点的破绽,未来和过去交织起来,情节紧凑而且扣人心弦,总是一环套住一环,这是多么能吸引我的故事啊,关于时间的故事,让我迷恋,故事的最后博士说,未来可以改变,并不是注定的。

是啊,未来并没有事先写好,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改写一切。这个片子看到最后,让人对生活依然是信心百倍的感觉,这比什么都更好,不是么?

要是你不嫌弃这个片子有点老,要是你还有着一点点的天真浪漫,看一看这个片子吧,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到时候别忘了和拉拉说一说哦。

拉拉也看芙蓉姐姐

当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的热门,当人们竞相观看红衣主教,菊花姐姐之类的后起之秀,俺开始怀疑起俺们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,到底落在了怎样的一个刻度。

芙蓉姐姐无疑是一个丑陋的角色,这是俺发自内心的感觉,相貌平庸,动作夸张,神情呆滞,文字做作,丝毫找不到半点的聪慧和灵气,她最钟情的舞蹈也很一般,没有所谓天赋的含量,胸部和臀部似乎刻意高挺和高翘,不存在女性的柔美。

在网络上很多人以膜拜她的姿态出现,多半是故意地喝倒彩式的吆喝,俺在猜测这样的膜拜的目的来源于何处?是人的内心的那种看别人出丑就得意的心理吗?

这个话题好象和前阵子俺说的“自暴其短”有点雷同,可俺要辩解一下,俺今天谈的是“自暴其丑”,因为俺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想法。

前两天我有这样的看法:“芙蓉姐姐担当起了一个重要角色,就是另无数的人鼓起对生活的自信心和希望。”而现在我觉得这样的看法缺德到了极点,就仿佛是拿一个残疾人出来说要鼓励其他人勇敢面对生活——“瞧瞧,人家都这样了还活得好好的,你应该感到幸福。”

葛优说过,长得丑不是你的错,可是你要是出来吓人,那就是你的错。

芙蓉姐姐把俺吓着了,可她有错吗?她没错,她觉得自己挺漂亮的,出来让俺们看,是想让俺们愉悦一下身心的,所以俺们不能够怪她。

可是有些人就要怪了,既然芙蓉姐姐的丑已经成了全中国皆知的秘密(芙蓉姐姐除外),就不应该再故意使坏去膜拜崇拜夸赞,大张旗鼓地采访和报道,从而引发出芙蓉姐姐再次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创作的冲动,从而给俺们带来新一轮的丑陋大餐。这对芙蓉姐姐本身,是一种摧残。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够出来说真话,建议一下其实姐姐你可以改变一下姿势,你也是一个很正常的女性?

在这样一个讲究点击率的年代,点击率就是知名度,知名度就是商机,而商机,正是白花花的银子。如果说芙蓉姐姐的炒作是刻意而为之的,推翻上面的猜测,也就是说其实芙蓉姐姐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在故意做戏,满足一些观众的审丑要求,那么我只能说这样的炒作理念很失败,因为它目光短浅。

的确,丑陋和拙劣有时候同样可以赢得眼球和点击率,就比如大街上你看到一个人当众吃大便,你一定会多看他几眼,但是假如你每天都看到这一幕,你就会厌烦和抓狂;可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个绝世佳人,你一定渴望每天都能见着她,并且最好能往深层次发展。这才是真正的人性。

所以我想说的是,瞬间的注意力和银子没有多大的关联,真正和银子挂钩的炒作应该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和不断翻新的创造力,而这个对于目前的芙蓉姐姐来说,似乎相当艰难。

美丽是俺们都渴望的,都喜欢的,这是正常的审美刻度;而当空洞平乏的芙蓉姐姐成为焦点,便是这个社会的审美能力正在陷入一种空洞平乏的最好证明。

生命是圈圈,感于<春去春又来>

这个故事和时间有关,它是一个圈圈,因为时间常常就是一个圈圈。这个圈圈和你吃的那种圈圈面包不一样,你吃的圈圈面包整个是美味的,而时间的圈圈面包,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滋味,想尝吗?跟我来。

认识这个圈圈,先得熟悉一下烤出这个圈圈的师傅,金基德,我认识他是从《坏小子》开始的,然后是《漂流欲室》和《撒玛利城的女孩》,之后是《空房间》和《收信人不明》,对他的作品的感觉根本不能用一个“喜欢”这样的词语来概括,如果非要找个词语,我想应该是“揪心”,每看完一次他的作品,我都可以难受很久,难受是为了故事里的人,为了故事本身,已经很久都没有这样被一部作品所打动了,而金基德可以让我接二连三地被打动,那种心灵振颤的体验是如此强烈,强烈到我开始关注金基德本身。

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沉默的人,正如他所有的故事都很沉默一样,他讲故事只要画面就足够了,不需要语言,这种沉默的形式他是如此迷恋,在《空房间》里达到了极致。

然后他是个绝望的人,几乎所有的故事,都绝望到比窒息还强烈的残酷,以至于看完他的戏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回味,回味残酷,回味绝望。

然后是执著,几乎在每一个身上我都看到了执著的影子,而这正是金基德的影子。

《春去春又回》里我看到了多一点的温情,这种感觉曾经在《空房子》里转瞬即逝过。

小庙座落在一个湖的中央,湖坐落在群山的中央,小和尚和老和尚,小舟。当刻着门神的大门“吱嘎”一声打开,我就开始意识到这是个寓言故事。春天,小和尚未经世事,纯真而快乐;夏天,小和尚欲火焚身,终于迷失自我;秋天,小和尚走投无路,回归小庙;冬天,小和尚走完轮回,成了老和尚;然后春天又来临,故事又重新上演。

终于明白老和尚为什么始终是没有故事般地宁静,老和尚的故事正是小和尚的故事,老和尚是小和尚的未来,小和尚是老和尚的过去,所以当他看着他长大,仿佛看到自己。他从来不原意去阻拦他的成长和蓬勃的欲望,因为他知道最终他会成为自己。

湖面正是人的心,时而宁静,时而起伏,时间在这个时候只不过是个圈圈,头和尾粘连在一起,从来没有断开过。

拉拉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的一个故事:“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,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,老和尚就给小和尚讲故事,他讲的故事是:从前有座山,山上有座庙……”

那时候的拉拉,睁大了眼睛不停等待,总觉得故事不会是这样永远简单地重复下去,总想等着奇迹发生,等待者有一次老和尚能不再重复这个故事。

可是老人讲着讲着就笑了,不再讲下去。

现在我懂了,这个故事虽然简单重复,成为一个圈圈,而生命轮转的道理,已经在里面了。

感谢金基德,是他让我懂了这一切。

手表回来了

可是已经被掏空了,残忍的暴行,源于几个小孩子的好奇和破坏欲。
因为这个事情,心里难过了很久,为此还和爪爪争吵。
终于能够平静下来,给做了错事的小孩子讲我的感受。
他们也哭了。
很不值得。
因为一块表,弄的那么多人不开心。
本来以为丢了就丢了,买新的就是了。
可是我的手表是被谋杀的,毕竟带了2年,有感情了。
家长也被扯了进来,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烦琐。
算了吧,都过去了。
可是还是忍不住要拍个照片,留个纪念。

拉拉想学画

Eminku 的作品,
花朵布满画面,
女人宁静的眼神,
纤细的手指,
头发和植物交错缠绕。
俺喜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