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远山似眉黛

远山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,这个名字很柔,因为偶每次看到“远山”,总想到“眉黛”,而“眉黛”是和女人有关的,所以觉得他是个诗情画意的男人。

远山在家里写书,不出去外面奔波,由妻子来打理一切,远山觉得这很公平,因为妻子提供了物质给他,而她可以第一时间读到他写的书。

觉得这样的模式真好,假如我们也可以选择,我想我和爪都愿意成为在家里写书的那一个吧,可是现在我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在外面的那一个,也许还要过一些日子吧,嗯。

贴一个提到远山的诗

远山眉黛横,
媚柳开青眼。
楼阁断霞明,
帘幕春寒浅。
杯延玉漏迟,
独怕金刀剪。
明月忽飞来,
花影和帘卷。

推荐2本很棒很棒的书

1、《寓言的密码——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探源》
2、《文化的迷宫——后轴心时代的中国历史探秘》
张远山著,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

  

告别后轴心时代的文化迷宫
  ——读张远山《文化的迷宫》

  余世存

  熟悉张远山的读者一定对《寓言的密码》有过很深的印象。在当代,能像
《寓言的密码》那样全面探究轴心时代中国历史及其文化成因的作品不多,能有
那样哲思文笔俱佳的作品更少。虽然,轴心时代毕竟离我们遥远,诸子们的正言、
寓言等等,于我们总显得浪漫而不切己。有着生存常识的中国人总是感慨,像孔
子、庄子、公孙龙子等人,在我们民族里似乎“不曾有过”(周作人语);因为
我们的生存状态跟诸子们的灵思展开是那样的格格不入,比较起来,我们总显得
迷失、不够坚强,近代以来,我们更是在文化的迷宫里左冲右突而不能突围。

  但在新作《文化的迷宫》里,张远山则让我们见识了“原因的原因的原因”。
这正是作者为人们走出文化迷宫而寻找到的钥匙。固然,我们的历史和现当代的
生存经验,在现代文明的强势比较下显示出罪与苦的质地,我们未必要把这种状
态的原因追寻到数千年前;但我们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里,我们在对抗现实的恶
俗经验时,我们在省思、认同和表达时,仍得回到自家的文化经典。就像别人经
常地回到《圣经》、《古兰经》那里,张远山提醒我们要回到我们自家的文化里。
这种“回向”对有待完成的现代文本——民族和个人而言,并非强化其信仰,而
是提升了其认知。显然,这种从元典里“认识自己”的过程是西人文艺复兴的历
史,也是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启蒙的内容。

  只是八十年代遇上了非思想非日历的九十年代,没有多少人接续思想的任务,
更多的人在身心进化的某一阶梯(比如经济或文化的小康生活)上止步不前。张
远山的工作显得格外突出又格外不为人知。“两间余一卒,荷戟独彷徨。”张远
山有过多样的写作修辞、风格、种类,但最终他没有离开这个启蒙的历史,或说
他从未放弃这个伟大的思想任务。他的收获也是多方面的。《文化的迷宫》就是
他十多年的文章合集。但这本书如同历史,是对《寓言的密码》和轴心时代的展
开内容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,“超稳定结构的历史传统”、“不能出现科学的技
术运用现象”、“人上人与人下人的等级专制和普遍专制”,等我们生存经验中
最常见的要素,都在轴心时代种下因果了。

  《文化的迷宫》虽为文章合集,却如前说,是对《寓言的密码》做的很好的
注解。它向我们说明,个人或集体所能成就的,可能的结果,都取决于最初的因。
这个因是心灵,是思维,是精神。没有这个因,西人不会求索而征服世界,印度
人不会说法而为世间所苦,中国人不会问善而饰以伦理;同样关键的,每个人在
最初种下因之后,如不能认知它,他就既为其成就也为其限制。

  《文化的迷宫》本身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与经验参证的特征。书分上下卷,上
卷涉理,下卷证实。上卷“思维迷踪”收入九篇文章,几乎每篇文章是一个大题
目。这里涉及的有文化元典:庄子、公孙龙子;涉及的有被后人尊为圣人的诸子
之一:孔子;涉及的有历史演进:文化五身段或说历史五阶段论;涉及的当代现
实:“读经”运动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。这些题目可能有读者见仁见智的效果,
从中各人能取所需;但在我眼里,这些题目正要让人必取所须。那就是我们必须
认知我们最初的因,从而才能结出我们的自由之果;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来自何处,
我们才能做出选择;简单地说,我们必须成为我们自己。

  《进入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》一文把四书五经剔除,正是站在普世文明的基
点上看待我们自家文化的真相;因为说到底,四书五经只是一个封闭的“天下”
里一群想做“人上人”的奴才们的敲门砖。在本质上,中国人跟他人没有区别,
都是希望过有人性尊严的生活。中国人之所以觉得跟其他文明相通,“人同此心
心同此理”,正在于中国人在一个社群里生活,绝非以“庙堂”的俨然而一本正
经,而是始终有着“江湖”(自由)的真实心灵。借张远山的说法儿,因为中国
人的“身体版本”过于刻板,耗尽了一生的精力,所以,中国人对“心灵版本”
充满向往而少有实践。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梦。张远山
说,《庄子》是中国文化性命所系,这是见道之语。

  “思维迷踪”还收入了张远山对读经运动的看法,在所有关于读经的争论中,
张文大概是少有的以恢宏的心态看待诸子的。只要对中国文化前途有所感觉的人
都明白,儒家独尊的“家法”“家教”是中国正在告别的一个阶段,中国现代转
化的祛魅化,注定中国人将以理性的心态对待儒家儒教,而非装神弄鬼。蒋庆为
其儒学经典“基础教育”《诵本》宣传说:“不欲读者,也应购来沐浴焚化,权
当烧纸烧,必有甚大法力。”但愿明理懂法的中国人不要控告蒋先生的“假冒伪
劣产品”罪。

  《中西思维层次之差异及其影响》和《公孙龙〈指物论〉奥义》两文虽然写
于十多年前,有着八十年代文化启蒙的痕迹,但今天读来仍给人不小的启示。对
中国人心智的阐发的文章著述汗牛充栋,但大部分流于现象的总结归类和简单的
分析中;最好的也莫过于以经典人物著作做比较。张远山的思路在于还原到语言
思维层面,他不仅把“语言学转向”这一小径趟出通衢坦途,而且追踪至逻辑之
前的元逻辑,以见出中国人心智的真实:一种文明的命运秘密,一种集体无意识。
这两篇极为规范的学术论文,其问题意识和思想发明发现之功,置诸九十年代以
来的同类文献中,仍是罕见的;对比当下无数的学院垃圾,体制外生存的张远山
的工作值得祝贺。

  下卷“集体迷思”则是从现实生活中举例,说明一种集体氛围中的生活是什
么状态,其中有隐者间世者(《间世异人资耀华》)、问者(《“我”是谁——
电影〈鬼子来了〉的寓意核心》)、挑战者(《与时代拔河》)、戏者佯狂者
(《颠倒众生的外国坏蛋》)。这些篇什集中地说明,中国的心灵版本是何等的
可怜,中国人的身体版本是何等的荒唐、罪苦。显然,冲出集体迷思,获得身心
自由,是我们走出文化迷宫的应有之义。

  但若有人不义,不愿走出文化迷宫呢,“此地乐不思蜀”呢?甚至大多数人
在迷宫里住下来了,久苦则甘,自得其乐了呢?张远山没有说明这种情形,这当
然不是张远山的问题。他自己走出了体制,回向文化、集体,他尽了自己的努力,
启示人们心智可能获得的自由;至于人们的身体是否皈依了自己的心灵,那已经
是另外的问题了。

春田花花幼稚园校歌

我们是快乐的好儿童,
我们天天一起歌唱
我们在学习,我们在成长,
我们是春天的花~~
我们是美丽的主人翁,
我们是社会的栋梁
校长你好吗?老师你好吗?
我们天天问侯你~~

粤语版

国语版

憋闷

老爸终于不再出去奔波了,于是想到养养猪,家中的老母猪怀孕几个月,这周就要产子了,老爸很开心,给我发短信,小猪仔养大,可以卖些钱。

然后就出事了,前几天晚上,村里出了抢劫犯,抢了东西到处窜,一群人到处搜索,弄得整条村子天翻地覆,猪儿受不住惊吓,流产了,7个猪仔,死了,另外3个,没开眼,很难养活,老爸用毯子裹起来,亲自喂养它们。

我发信息过去问好消息,老爸回过来说:“你打你老妈电话吧。”然后我从老妈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经过,老爸一定很难过,所以不想开口说了。
爷爷又入院了,这次比上几次还要严重,输血加输氧,效果还是不好,尿失禁,老妈给他用上了尿片,他在床里哭,说我要死了,孩子似的,用手捶着憋闷的胸口。

附近的村里出了霍乱,死了人,人心惶惶,上面来人往我们家的井里投石灰,说是消毒,隔壁村子封了,所有人都得吃药,据说得了病的人拖去医院里治疗,挂一针就得几百,于是都很怕,不是怕得病,就怕得病了要花钱,也不知道这霍乱是什么病,就不敢吃荤了,听说城里很多病都和动物有关,估计这2号病也差不多吧?就天天吃素,刚好地里种了些菜,还够吃。

这就是我们的农村,我的故乡,我的亲人,在2005年10月份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时刻的现实生活。在灾难和困顿来临的时刻他们依然在承担着生活的重压,没有一句怨言,没有一丝疑问,只是想安分地看着猪仔出生,抢劫的不要上门来抢,不要染上这未知的传闻中昂贵的可怕疾病。
就这些而已。

电话里,对这些也是匆匆掠过,他们更多的是关心我的健康,说天气开始凉了,晚上盖好被头,早上出门记得多穿件衣服。
也就这些而已。

我突然也憋闷起来,无比憋闷,我也捶着胸口,重复着我爷爷的动作,我觉得自己也快要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