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部片子是86年诞生的,那年我6岁,在将近20年之后,我才看到了它,这个时候时间对准我的眼睛,我有点刺痛的感觉,恍如隔世。
更喜欢“巴黎野玫瑰”这个名字,带着野性的点点诗意。倔强而勇敢地生活,是我对这部片子最深的体会和感受,时光已经把我们磨砺的越来越远离自己,这很悲哀,也很无奈,所以只能用一种色彩了,那就是blue,可是只要我们愿意,是的,只要我们能象betty一样热烈地活着,我们就回到了最初的温度,三十七度二,没有高一点点,没有低一点点,正好。
九月写的影评的一部分
“黎明前的夜雾蓝雾蓝的,zorg还坐在桌前写我们的故事,他戴着宽边眼镜,没有动笔,只顾看蹲在他桌角的白猫。他象从前一样平静而美好,好象我不曾离开一般。然后有个声音问:你是在写作吗?他说不,亲爱的,我只是在思考。”
我经常在想,betty究竟真的爱zorg吗?还是她的自私多了一点。她不愿意压抑,就必然有人为她承受。是不是说,其实她本可以去治疗一下她的精神抑郁,如果她愿意;如果可以稍微忍耐一点,就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;如果她相信未来,就能看到zorg的书出版,然后她会变快乐,他们可以再要个孩子,一直幸福下去,zorg写了更多的书,从此他们将幸福的生活下去……这样看来,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。但是,生活可以被选择吗,时间可以倒回头吗?都不能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之境有变时,选择我们的态度,是适应还是逃避。我经常听到身边很多人对我说,你应该怎么样,这样对你好,那样对你不好,如此云云。可我总是做不到。我对他们说,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,那我就是你而不是我自己了。我不是要狡辩,我只是想说,我是理解betty的。我知道她那样极端的行为是因为除此之外她没有别的选择,这是她唯一的方式。她没有收敛只是因为做不到。
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天生悲观的人,我认为 betty的行为既然是影片规定的,那这便是她的命运。而影片被规定成什么样则出于导演的人生观。导演实在是个宿命感很强的人。betty是如此的不能媚俗,所以她注定越来越悲观越来越不平静,她是个一定得死的人。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能存活。影片最后zorg杀死了她,这种感觉应该叫做彻底。betty的死给影片的彻底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。betty死了,我们才喘了一口气,只有她死了,才是完美的。
zorg是在片中是个命运的承担者,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抱怨,主动并乐观的看待一切。我们以为他象所有人一样,一味的顺从,可他也被betty感染,用他能为她所做的一切,纵容和守护她完成自己的偏执。他杀死了她,再合适不过。
只有他们的爱,那些细致的,使人喘息的,不知疲倦的爱,那样年轻生机勃勃的身体,才能使我感到安慰。没有那个人能把爱和欲念分开,这是命运给予我们最好最实在的恩赐。此外影片使用的那些浓郁的色彩,那——晴朗夏夜的深邃天空,安详的风,金黄灿烂的草原、在黑暗中断续传送的钢琴声……每个平凡短暂的日子,那些美景,都将过去,明日的又与今天不同,只是那么单纯的描述自然的镜头,就足以令人温暖和感动。
还说什么呢?很长时间以后我都感到语言是多么苍白。我也曾有过如出一辙的梦幻般生活,梦里有人曾对我说,他从不对人形容过去,因为根本无法形容。